春季,萬天氣逐漸轉暖,復蘇的不僅是百草,還有蟄伏已久的疾病,所謂“百草回芽,百病復發”。因此,春季更要注意日常養生。
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曰:“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,以從其根,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,逆其極,則伐其本,壞其真矣?!?/span>
根據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的學說,春夏季節正是大自然氣溫上升,陽氣逐漸旺盛的時候,此時,養生宜側重于養陽,才能順應季節的變化,預防或少生,甚至不生病,

春季天氣干燥,很容易上火的情況,因此,飲食宜清淡,忌油膩、生冷及刺激性食物。如有明顯上火癥狀(如口腔潰瘍),可喝些敗火的飲食,如:綠豆湯、金銀花茶、菊花茶、蓮子心泡的水等。稍微有些辛味的食物,如:蔥、生姜、韭菜、蒜苗等,對人體春季陽氣生發很有好處。比如:蔥——刺激血液循環,促使發汗,在一定程度上驅除體內寒氣;大蒜——有很強的殺菌作用,同時幫助降低血脂;生姜——能增強和加速血液循環,具有健胃功能。

《千金方》載,春季飲食宜“省酸增甘,以養脾氣 ”。中醫認為,脾胃是后天之本,人體氣血化生之源,而春天是肝旺之時,多食酸性食物會使肝火偏亢,損傷脾胃。所以,春季要少吃酸味食物。
如:芥藍、西蘭花等新鮮蔬菜,柑橘、檸檬等水果,富含維生素C,具有抗病毒功效;胡蘿卜、菠菜等富含維生素A,有保護和增強上呼吸道黏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細胞的功能,可增強抵抗力。
曬太陽,在中醫里被稱為“天灸”,它屬于中醫里的“溫補之法”,不過,曬太陽應重點是后背、腿腳、手心。

此外,中醫認為,對背部進行全面拍打按摩,也利于養陽氣。拍打手法:手指并攏,掌心部位中空,沿著脊椎向下拍打到腰骶部位,反復5遍。
初春時節,乍暖還寒,要時刻關注天氣變化,注意需增減衣服,預防倒春寒。尤其注意不要過早露腳踝,因為腳處于身體的最低點,是陽氣最薄弱的地方,早春時節要注意腳踝保暖。《黃帝內經》載:“春三月,此謂發陳……夜臥早起,廣步于庭,被發緩形”。即春季,人們應順應自然界生機勃發之景,早睡早起,外出散步,放松身體,呼吸新鮮空氣,這對于陽氣升發是很有益處的。

經過冬季這個運動“低潮期”,人體肌肉松弛,關節、韌帶僵硬,中樞神經、內臟系統功能相對較弱,所以,開春運動要循序漸進,運動前做好準備活動,防止發生意外。春天的運動方式,更適合選擇散步、太極拳、八鍛錦、慢跑等舒緩的項目。春季天氣較為干燥,運動中又要排汗,一定要及時補充水分。另外,運動后還要加強保暖,避免傷風感冒。

綜上所述,春天養陽氣正當時,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,堅持下去,陽氣充足了,身體更健康。
對于本身就陽氣不足的人來說,除了通過飲食起居來養陽,還可以選擇中藥調理來養護陽氣,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